搜索
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在线充值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本文来自

0891新闻

0891新闻

订阅|关注

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

精选帖子

新闻评论集《时事“裘”势----一名高级记者的十年观察》序

[复制链接]

418

主题

418

帖子

1280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280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4480 森林4326 发表于 2018-10-27 17:16:50
前几天,裘立华来电话,请我给他的《时事 " 裘 " 势》写个序。我当即答应了。这本集子的书名取得好,显示了小裘的自信和自负。看了书名就忍不住就想翻开集子,看小裘写了哪些时事评论?裘的写作风格?裘的气势?略略一翻,这本评论集收入评论竟有 130 多篇,遑遑一卷,令我这老记者汗颜。
我不免忐忑起来。小裘此前在我印象里是个职业记者,而现在,小裘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翼齐飞,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,其人其文已今非昔比,本人学识有限,为这本新闻评论作序,诚恐同事与读者诸君贻笑大方。不过,我与小裘相识,掐指算来也有 18 年之多,既是老朋友,也是忘年交。且在此斗胆写上几句感想。
《时事 " 裘 " 势》,让我首先联想到 " 实事求是 ",也许这也是小裘由此成语取的谐音。班固在《汉书》中对河间王刘德的治学赞赏有加," 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 "。毛泽东在他多篇文章中提倡 " 实事求是 ",并在延安时就以此为校训题写给中央党校。如果说共产党成功的秘诀是 " 实事求是 ",那么,我以为新闻人成功秘诀也是 " 实事求是 "。因为新闻的核心要义是真实,新闻的生命是真实。新闻记者报道真实,揭示真相,展示真理,是其肩负的职业责任所在,我称之为 " 新闻三真论 "。翻阅《时事 " 裘 " 势》,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新闻职责的坚守,对新闻理想的追求。
小裘撰写的时事评论,大多发表在 " 新华时评 " 专栏。新华社记者大多数是多面手,而 " 新华时评 " 专栏,则是检验多面手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。
" 新华时评 " 专栏创办于 2001 初,办这个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意在 " 评说热点新闻,阐释中央精神,为民众利益鼓与呼 "。这个专栏发出的时事评论稿件,以其 " 短、新、快 " 风格,被各类媒体广泛采用,深受新闻用户好评。
那时我在新华社西藏分社任社长,看到新华时评稿媒体采用率高,仅从业务考核角度想,就给记者们提出,有机会有感觉就写点时评。我也给小裘提过要求,但他当时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对外报道新闻,消息稿写了不少,却鲜有触及新闻评论。
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。重要的新闻媒体都有气质独特、特色鲜明的评论栏目,以体现本媒体的精气神。新闻的表现方式很多,消息要快,文字简洁,内容一目了然;通讯尤其是调查类报道,要有文采,内容表述迂回曲折,跌宕起伏;评论文字严谨,剖析事理,解疑释惑,逻辑性和针对性强,当然还得有熠熠文采。在若干新闻体裁中,评论最难写,长篇幅的社论、评论员文章固然不好写,但一般是多人智慧,集体劳作;而时评,就事论事,短小精悍,点到为止,是个人写作,难度不言而喻。
没想到小裘厚积薄发。
小裘毕业于浙江大学,这所学校给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。在西藏的时候,我时常签发他的新闻作品,他的新闻稿新闻性强,文字精练,细节描述生动,读来轻松,一般很少改动。从他涉及西藏的新闻报道里,看得出他善于学习。他也给我说过,在西藏当记者,必须得补好西藏历史和文化的课,身边的藏族老记者就是老师。比如,小裘与朗杰、多穷合作过很多新闻报道,其中《调查表明:达赖在信徒中的地位下降》是 2000 年新华社社级好稿,获 2001 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。那篇消息,通过数据分析、第三方表述到对事实的判断,已显示他有写好新闻评论的潜质。
一般来说,江南水乡的后生给人印象是细皮嫩肉,修养好,讲究多。第一次见小裘大概是在 2000 年底,他刚从乡下采访回拉萨,高原阳光赐给他黑红的脸颊,个头敦实,笑声响亮,说话表情略有夸张。如果他不自我介绍是浙江人,我还以为他在当地土生土长。
记得 2001 年 6 月,我带了记者小裘和格桑达瓦去藏北。那时,青藏铁路正式开工,除了派记者沿线跟踪采访工程进展,还有必要向国内外读者介绍铁路必经之地藏北草原的变化和现状。白天,我们多是行车广袤的草原,晚上他和格桑达瓦爬在电脑上写见闻,还要四处去找长途电话给北京传稿。半个多月下来,我们经历过狂风、冰雹、陷车,住过帐篷,住过牧民的家,小裘能吃苦,不骄气,给我留下很深印象。
实事求是,是新闻人需秉承的最基本的理念。《时事 " 裘 " 势》就是新华社记者裘立华本人的新闻理念的展现。小裘求的是什么 " 势 " 呢?用他本人的话说,就是:因为评论多为结合新闻时事而写,希望探寻新闻事实背后的 " 势 " 和 " 理 "。新闻记者手中的笔虽小,时事评论的文章虽短,但在关键的时候,却是撬动社会进步和公正正义的大杠杆。
这一点,小裘做到了。
西藏高原 4 年锻炼之后,2004 年小裘调回新华社浙江分社。在浙江分社,他既当记者,也参与新闻产品开发,还负责过分社下属记者站。有一次我去杭州,他谈起新闻产品开发和营销,就移动互联网的优势、趋势分析得头头是道。他说,新华社抓住了移动互联网,就抓住了生存之道,我深以为然。他回浙江发表的新闻报道,我也读过一些,感觉他观察更加敏锐,文笔更加老辣,更擅长夹叙夹议的调查性报道。早年就看出来,小裘是新闻报道的好手,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,但他能在新华网浙江频道,利用手机客户端,开设 " 时事裘势 " 专栏,能在新华时评栏目发那么多新闻评论,能长袖善舞于新闻评论领域,我倒是没有想到。他透过浙江区域性的新闻事实,抓住了背后的国家发展之势,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势。现阶段,媒体融合是趋势,怎么融?融什么?我觉得小裘的 " 时事裘势 " 专栏就是很好的案例。
新闻评论不能泛泛地就事论事。新华社老领导说过,记者的头发要象天线一样时刻树起来,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。事的背后是 " 势 ",是政治形势,是经济形势,是科技趋势,是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走势。说到底,是社会发展的规律。小裘这本集子收纳了他 10 年来新闻时评,而这 10 年正是中国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 10 年。如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;2013 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;2014 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;2015 年提出全面从严治党;2017 年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。
《时事 " 裘 " 势》不仅有 " 事 " 后面的 " 势 ",还有作者本人的气势。讲什么?怎么讲?怎么讲好?一方面,新创造、新经验、新成果不断涌现;另一方面,新问题、新矛盾、新情况层出不穷。这些 " 新 " 只有到社会基层,到工作的一线才能感受到。对媒体人来说,前三个 " 新 ",要大力宣传,鼓舞人心,弘扬正能量;对后三个 " 新 ",则要多作解疑释惑工作,反映人民群众的表达诉求。通过这本新闻评论集,小裘展示出相当的观察能力、思辨能力和文字穿透能力。
有的人总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,其实不然。正面宣传不仅仅是报道好人好事好经验,也可以这么说,但凡产生积极社会效益的舆论监督,也是正面宣传。舆论监督不是批评了事,而是落脚于 " 督 ",督其改正,督其进步。我觉得时事评论是最好的舆论监督方式。时事评论把握好时度效,事半功倍。时,就是时机、节奏。度,就是力度、分寸。效,就是效果。党中央关心的、人民群众关注的就是舆论监督的 " 点 "。只要抓住这个点,时事评论就能有感而发,有的放矢。
新华社驻地方记者,错过重要新闻是失职,漏报重大新闻会失分。正因为小裘为人率真,其为文则真实。他是有思想的新闻人,工作勤奋而称职,以敏锐的职业眼光,由一时一地发生的新闻事件,从小事写大势,把握好时度效。及时抓住热乎乎的新闻,有感而发,有的放矢,既针砭时弊,评论热点,舆论监督,也客观公正地提出合理化建议,如《一年 "1068" 个会暴露形式主义积习》一稿,受到中纪委关注,列入 2013 年公务员考试政论题;《央企负责人薪酬应该符合我国国情》直接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。对 " 吴英案 " 的报道和评论,对推动《刑法修正案》废除非法集资死刑,起到了重大作用。我印象 " 河长制 " 最先由浙江实践,也是小裘最早由浙江分社发出报道,他写的《" 河长制 " 或能破解 " 九龙治水 "》、《" 市长 " 任 " 河长 ",或为治水良方》等时评,对全国推行 " 河长制 " 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。修其辞,明其道,他时事评论的新闻点抓得准,批评犀利,立意新颖,建议得当,因而在浙江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。
另外,一些看似小事的评论也散发出他人品的厚道和温情。如《" 让孩子多睡一会 " 需多管齐下》、《让礼让斑马线成为习惯》、《高考临近,广场舞能否歇几天?》等。
文章讲究 " 文眼 ",评论讲究直奔主题。小裘评论的 " 文眼 " 基本都在题目上,可谓一目了然。我在光明日报时常参加好新闻评选,也当过中国新闻奖评委,感觉 " 好标题 " 这一项比较难评。好标题既要有文采,也要意味深远。识人识面,读文看题。小裘的时事评论好标题很多。随手举几例:《" 权力关进笼子 ",关键是钥匙在谁手里》、《" 软刀 " 咋砍污染 " 硬骨头 "》、《既要引资,更要 " 引智 "》、《" 温暖之举 " 岂可冰冷落地?》等等。
比如《改革的 " 风景 " 和 " 盆景 "》,题目好,内容贴切,紧扣当前形势,是一篇上乘的时事评论。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,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就是实事求是。中国地域广阔,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参差不一,发展不平衡在所难免。" 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, 省情、县情各不相同。同时 , 中国的许多领域进入 " 无人区 ", 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简单地借鉴或者复制 , 改革需要不断试错 , 需要建立容错机制。" 他用辩证的眼光点评改革开放历程中出现的 " 风景 " 与 " 盆景 " 现象:" 成不了 " 风景 " 的 " 改革 ", 如能成为符合地方实际的 " 盆景 ", 也不妨点赞与支持。"" 这样的 " 盆景 " 多了 , 形成百花齐放 , 亦是一种美丽的选择。" 同时也指出," 打造精致美观的‘盆景’ , 摆各种花架子……需要加以批评和整顿。" 透过现象看本质,从局部到整体,由点到面,层层递进,有分析,有思考,有建议。看来,小裘已深谙时事评论写作之道。
我与小裘交往中有一段小插曲。小裘和他的妻子小杨因西藏而结缘,恋爱期间小杨曾到西藏看望小裘。后来,小裘和小杨在杭州新婚,我向新华社田聪明社长请假,他埋头改着文稿,看都不看我,说:你跑那么远参加一个记者的婚礼,合适吗?我讲了小杨追求小裘到高原的故事,说:当时我在西藏分社的院子里,当着许多同事的面对他们说,只要你们最终在一起,我给你们当证婚人。我不能食言。老田抬头看我一眼,又埋头改稿,说了一句:那你去吧。
这也算是我斗胆给小裘这本新闻评论写序的一个原由。
刘伟
2018 年 5 月 18 日于北京
( 作者系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,曾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、新华社人事局局长 )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0891拉萨网X

0511.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

0511.net镇江网|镇江大小事,尽在镇江网!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。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,视频专题、国内外新闻、民生资讯、社会新闻、镇江论坛等。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,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。...

点击查看详情 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友情链接